散户百万一夜归零,稳定币成了收割机?你正在替美国还债

一场由政策引发的全球稳定币风暴

投资者小王盯着账户里缩水60%的持仓,喃喃自语:“这哪是数字金融,分明是数字赌场。” 他的感受,正是这场席卷全球的稳定币风暴最真实的写照。这场风暴的中心,是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的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。 白纸黑字的“零售交易仅限持牌机构”条款,让原本蜂拥而至的46家申请企业,最终仅有5家获得牌照。政策落地不过短短十分钟,港股数字货币板块便集体崩盘,耀才证券暴跌20%,东信和平更是开盘即跌停,单日市值蒸发高达150亿港元。

东信和平市场总监王明在紧急电话会议中无奈叹息:“银行端硬件订单被砍了七成,今年营收目标根本无法完成。” 更令人绝望的是过渡期条款:半年内拿不到牌照的企业,将直接面临关门倒闭的命运。 这仅仅是风暴的序幕。

散户百万一夜归零,稳定币成了收割机?你正在替美国还债

远在彼岸的美国,6月通过的《GENIUS法案》更是雪上加霜:强制要求每发行1美元稳定币,必须持有93天内到期的短期美债。 这直接导致全球最大稳定币USDT的发行商泰达公司被迫买入高达908亿美元的美债,规模超过德国央行,使其成为美国第19大债主。 欧盟的MiCA法规也毫不留情,直接驱逐所有不合规的稳定币,币安被迫下架USDT。 全球范围内,政策的“镰刀”挥舞不停,中小玩家连入场券都买不起,一套合规的资产托管系统改造成本就高达千万级别。

这波风暴中,资本的逐利性暴露无遗。 7月31日,拉卡拉高调宣布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,股价应声上涨;然而第二天盘前,联想控股便抛出535万股减持计划,精准套现1.5亿。 更令人瞠目的是,公告显示京北方副总经理张伟在6月刚减持完毕,7月员工持股平台又立刻抛售中油资本;国泰君安国际5月因牌照传闻单日暴涨198%,高管却在半年内减持近千万;加幂科技年内股价疯涨1612%,大股东趁机高位出货。 金涌投资则更是惨烈:7月7日宣布合作开发稳定币支付,股价一天暴涨533%,两天后却暴跌47%,跟风散户全部被套牢。 其发行的USD1稳定币,表面锚定美元,实则是一个赤裸裸的政治套利工具,家族从中获利超过10亿美元。 而美联储给予Circle的贴现窗口特权,更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与权力之间的暗箱操作。 7月初还在35美元高位的Circle股价,一个月暴跌30%,市值蒸发三分之一。 国际清算银行随后发布报告,直指稳定币是洗钱的重灾区,更是火上浇油。

这场风暴的根源在于稳定币的风险。 全球稳定币日均转账额高达27.6万亿美元,市值2.4万亿美元,但USDT的储备资产却有66%押注于美债,仅能应对15%的挤兑。一旦美债收益率突破6%或发生违约,将立刻触发“抛售美债→价格崩盘→赎回加剧”的死亡螺旋。 散户们以为买的是“数字美元”,实际上却成了美债的接盘侠。 泰达公司将用户兑换稳定币的美元全部投入美债,轻松赚取5%的年息,一季度净赚10亿美元。 而美国国债已飙升至36万亿美元,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负10万美元的债务,稳定币则成为了美国从全球吸金填坑的“吸管”。 阿根廷超市货架上标满了USDT价格,土耳其民众用稳定币领取工资,非洲商人用USDT购买粮食……这些资金最终都流向了华尔街,帮助美国消化债务危机。 当一个国家72%的跨境交易都使用USDT结算时,本国央行实际上形同虚设。

展开全文

散户百万一夜归零,稳定币成了收割机?你正在替美国还债

政策风险、资本逐利、以及投资者盲目信仰的“三镰齐挥”,令市场哀鸿遍野。 国投智能早盘冲高8%,下午却直接跌停,18%的振幅吞噬了三个月的涨幅;翠微股份年报显示区块链收入仅占0.3%,却跟着板块暴跌16%;号称“数字人民币卡王”的楚天龙,解禁日遭原始股东集体减持3.2%股份,公司上半年利润更是暴跌69%;四方精创上半年跨境支付订单增长120%,股价却照样大跌8%。 董秘李芳在投资者平台上解释“香港政策影响可控”,却无法抵挡同行拖累。 7月25日周报还在鼓吹“东信和平目标价45元”,8月1日晚便紧急改口为“短期承压”。 私募基金经理张涛看着满屏的跌停,苦笑着说:“都说数字货币是未来,可当下全是镰刀。” 仓库里堆积着3亿张未启用的数字人民币SIM卡的东信和平,以及一边减持一边宣称“资金用于数字货币研发”的拉卡拉,成为了这场暴跌中最刺眼、最讽刺的注脚。

散户百万一夜归零,稳定币成了收割机?你正在替美国还债

散户百万一夜归零,稳定币成了收割机?你正在替美国还债

评论